“聚力教育脫貧,阻斷代際傳遞”,在慶陽市教育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印制的《教育脫貧政策資料匯編》等系列宣傳手冊的封面上都印有這12個字,它們與紅、灰色的兩顆心形圖案相互重疊呼應,形成了代表慶陽脫貧攻堅工作的獨特徽標。“紅色心形代表為決勝教育脫貧攻堅而日夜奮斗的人們,灰色心形代表廣大盼望著早日脫貧致富的人民群眾,雙心相互輝映,既代表我們對這項工作的決心、信心,也代表了我們教育系統全體黨員干部、教師與每個學生、每個家庭始終心連心。”慶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石環周說。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慶陽始終秉持 “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 的南梁精神,緊緊圍繞國家總體戰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任務統籌謀劃、盡銳出戰、創新協作,全面落實教育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在接受教育方面最迫切、最關鍵、最突出的困難問題,全力保證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圓滿收官。
精準施策
夯實教育脫貧根基
慶陽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會處,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獨特多樣的地勢為這片黃土大地增添了無窮的神秘感,同時其經濟落后和交通不便也制約了教育的發展。如何夯實教育脫貧根基,保障學生所需,激發教育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成為慶陽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鎮原縣縣城出發,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城關鎮路溝行政村前山自然村的山腰處,一眼望去,蜿蜒的山路猶如藤蔓,纏繞在郁郁蔥蔥的青山上,“前方沒大路了,我們需要再步行一段山路。”城關初級中學語文教師暢筱燕與數學教師王凱口中的“山路”,是幾年來這支送教隊伍每周在長滿小刺的灌木叢中硬走出來的一條荊棘之路。
在步行了一段山路后,一行人終于到達送教學生苗苗(化名)家。“啊,是老師!”送教教師剛到門口,苗苗便跑出來撲進了暢筱燕的懷里,擁抱著她。“想老師嗎?” 暢筱燕一邊撫摸著苗苗的小辮一邊問道。“嗯!”苗苗的小腦袋像撥浪鼓似的使勁點著。
苗苗家屬于建檔立卡戶,16歲的苗苗與母親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疾,父親也身患疾病。2018年9月,在城關初級中學七年級開學的第一天,暢筱燕發現了一直未來學校報到的苗苗,幾經打聽后了解到,苗苗在小學時由于家庭與身體原因不能正常上學,于是小學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幫父母放羊,喂雞。
學校得知這一情況后,在老師們入戶走訪的基礎上,為苗苗量身制定了“一生一策”教育幫扶方案,實施精準幫扶。在苗苗家的一面墻上,貼著學校精心制作的“2019—2020送教上門授課表”,語文、美術、閱讀、心理輔導等符合苗苗教育實際而開設的課程一應俱全。 “教育扶貧的路上,不放棄一個孩子。這是我們始終堅守的初心。”暢筱燕說。
不僅如此,苗苗的弟弟小強(化名)也是城關初級中學八年級的學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小強便享有兩免一補資助政策,去年升入初中后還增加了寄宿生生活補助,平日里老師們也對他關愛有加,這既減輕了苗苗一家的生活負擔,又增強了小強想用知識改變一家人命運的信心。“我一定要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不辜負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小強堅定地說。
近年來,為切實夯實教育脫貧根基,慶陽市聚焦任務精準施策,進一步健全行政督促復學、學籍信息核查和特殊群體關愛等機制。全面落實輟學學生登記與書面月報制度、勸返復學學生“一生一案”制度,切實提高了“控輟”工作實效。因地制宜促進初中職普教育融合,有針對性地防止初中生輟學。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344461人(建檔立卡76346人),無一人失學輟學,累計勸返學生534人,對249名有接受教育能力但不能到校就讀的殘疾學生開展送教上門。精準識別認定,全面落實資助政策,2017年以來,累計落實資助資金25.62億元,惠及學生338.66萬人次,做到了“應助盡助、不漏一人”。與此同時,慶陽聚焦就近入學,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資金使用效率,依托“全面改薄”工程,2014—2018年,累計投入24.99億元,改善了1397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達到了國家規定“20條底線”要求,農村孩子都能就近入學。2019—2020年,投入2.9億元,改造80所鄉鎮寄宿制學校和161所農村小規模學校。投入6450萬元,實施教師周轉宿舍項目7個,溫暖工程項目165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師生的學習生活條件。
慶陽市還瞄準優勢定向發力,全面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制定印發了《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意見》,通過改革編制管理辦法、強化培養培訓、提高教師待遇、加強考核評價等有效舉措,破解教師總量短缺問題,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控輟保學、資助政策落實、辦學條件改善……這些都是教育脫貧攻堅的根基,只有筑牢基礎,才能切實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石環周說。
創新協作
走出特色教育扶貧路
“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說課是《圓的面積》,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學煥發活力。”在華池縣城關小學首屆“青藍杯”說課大賽上,教師劉志鋒帶來了一堂別有生趣的說課,贏得臺下教師的陣陣掌聲。看到臺上青年教師選手的精彩展示,活動組織者兼指導老師崔振玲內心備感欣慰。
擁有30多年教齡的崔振玲,是天津市北辰區高級教師。2019年8月,她通過東西部教育扶貧來到華池縣城關小學支教。初到城關小學,崔振玲了解到學校教師缺口大、數學教學薄弱,主動承擔起四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中,崔振玲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結合自己的從教經驗,巧妙融入東部先進教學理念,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采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通過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表達,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她還與學校的貧困留守學生結成幫扶對子,為學生制定訓練方案,定期家訪,使他們在短時間內學習成績迅速提升,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崔振玲與華池縣城關小學之間的支教幫扶成果僅僅是“天津—慶陽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的一個縮影。
為進一步推動東西協作任務落實,確保協作質量,慶陽市積極與天津市精準對接,創新思維,制訂了人才交流“3617”計劃,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結對子”的方式,借力天津市人才資源優勢,深入開展教師交流學習、學校結對幫扶以及各類社會援助。目前,全市已累計選派1012名優秀教師外出學習,天津市選派300名專家名師培訓指導,全市832所中小學校與天津市298所學校結對幫扶,累計接收天津市各類幫扶資金6733萬元。銜接天津市知名企業開辦“企業冠名班”,實施“訂單式培養”,建立穩定的學生實訓實習基地,支持“兩后生”到天津市中職學校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不僅是對外協作,在教育扶貧路上,慶陽教育人首次嘗鮮“扶貧車間”,開展對內跨行業協作,開辟了一條“校農對接”的智慧扶貧路。
2017年,慶城縣教育局派駐全縣深度貧困村——土橋鄉楊河村的兩名駐村扶貧干部任萬平與李正龍在入戶走訪中發現,當地許多農戶自產的小麥與胡麻大量囤積、部分土地閑置,銷路難求,于是立即將該情況上報縣教育局,一場“智慧碰撞”就此開始。
引資買農機、買商鋪還是租廣告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當地老百姓的這一難題成為教育局黨委會上的一項重要扶貧議題。“在經過多次走訪調研及討論后,2018年11月,我們決定大膽創新機制,在楊河村建立‘慶城縣學校食堂食材楊河生產基地’,發揮學校食堂食材消費資源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助推作用,實現‘校農對接’。”慶城縣教育局副局長呂治鋒說,這樣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產銷難的問題,又豐富了學生的餐桌,逐步實現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抱團發展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Hi,大家好!我是北京師范大學慶陽附屬學校的外籍教師,今天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大膽說口語。”
5月13日,在鎮原縣天士力小學開展的2020年慶陽市外籍教師鄉村幫扶活動中,來自北師大慶陽附校的外籍教師柯尚賢用流利的中文與學生們愉快互動。活動不僅幫助鄉村學校教師提升英語教學能力,拓寬教師教學視野,還可以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提質量的同時,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輸入更多鄉村學校,成為慶陽教育革新與發展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石環周介紹,近年來,慶陽試點推進中小學“強校帶弱校”、托管式、聯盟化等辦學模式,選定辦學水平較高的市直高中、初中、小學各1所,分別與涵蓋城市、農村不同區域的2—5所同學段學校結成辦學聯盟、幫扶對子,通過管理經驗輻射、課程資源共建、優質師資交流、教育科研互通等方面,努力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體系,不斷縮小城鄉、校際差距,整體提升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慶陽市第五中學對口幫扶環縣南湫中學,東方紅小學對口幫扶西峰區溫泉鄉地莊小學、董志鎮周嶺小學……從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到教育科研交流指導再到素質拓展,幫扶與被幫扶校之間默契十足,他們攜手共發展,全面助力教育脫貧攻堅。
為進一步深化校際間的協作,慶陽市西峰區教育局印發《慶陽市西峰區“名校+”工程實施意見》,意見面向全區所有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結合實際,將理念先進、管理科學、師資雄厚、質量一流的學校作為“名校”,將薄弱學校或新建學校作為“+校”,組建一批“名校+”教育聯合體,形成“名校”引領“+校”優質發展的教育新格局。
“教育脫貧攻堅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真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無數貧困家庭帶去希望,為無數貧困學子插上夢想翅膀的重要保障,更是實現全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重要基礎。我們相信,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慶陽教育人始終與群眾‘心心相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一定會收獲幸福回響。”石環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