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武威市涼州區鄧馬營湖生態移民新村,阡陌縱橫的農田郁郁蔥蔥,玉米長勢喜人。透過這一抹綠色,幾幢紅黃相間的樓房和飄揚的五星紅旗在藍天白云下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涼州區于2015年新建、次年投入使用的一所標準化移民學校——武威第二十二中學。“學校的建成,有效推動了‘下山入川’移民安置進程,徹底解決了移民群眾子女就近入學的需求,激發了搬遷群眾內生動力,確保了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該校校長唐偉科告訴記者。
易地搬遷教育先行,這是近年來武威市深入推進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原則。“近年來,我市堅持從新建移民學校,改造提升農村薄弱學校、寄宿制和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以及狠抓義務教育適齡學生控輟保學、學生資助等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對農村貧困家庭少年兒童的關注關愛,保障了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教育答卷’。”武威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生威說。
推進教育公平
學校成為學生成長樂園
武威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由于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貧困面大,生活在祁連山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的農牧民群眾,一直面臨著缺水、少電、出行不便和就醫、就學極度困難的問題。
2011年,該市提出并實施了高深山區貧困農牧民“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教育移民等多種途徑,逐步將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的貧困農牧民移居川區,徹底斬斷了窮根、改變了窮貌。
“我的家鄉原來在張義鎮,有的只是簡陋的土房、凹凸不平的土路和出門就在眼前的大山和貧窮的人們,學校也非常簡陋,啥都沒有。”談起曾經生活學習的地方,武威第二十二中學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王亞薇感慨萬千。現如今,她們全家搬遷來到了鄧馬營湖的“新家園”,這里有漂亮的學校、平坦的馬路、嶄新的房子,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有這種幸福體驗的可不止王亞薇一人。近年來,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深入開展,武威市堅持推動教育優先發展,把教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通過新建學校、增加學位以及提升辦學條件等方式,積極推進全市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教育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做到不讓一名搬遷群眾的子女失學。
黃花灘鎮位于古浪縣城東北部40公里處。走進黃花灘的移民新村,灰白相間的居民社區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學校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我們現在也是城里人了,住進了樓房,學校就在家門口,出門就是大馬路,干啥都方便了……”說起搬遷后的生活,村民們滿臉笑容。
“移民區的辦學條件和城區學校相比并無兩樣,功能室一應俱全,還建有標準化的操場和跑道以及鄉村學校少年宮。師生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學習、生活,這在過去都是不可想象的。”黃花灘鎮教育工作站負責人高興地說。
“學校的新建,不僅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也從根源上解決了教育公平,讓更多的貧困家庭享受到了教育福利。”武威市教育局負責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干部付振江介紹,近年來,武威通過不斷加強各類學校基礎設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從教育機會、教育條件、教育質量、教育保障等方面多措并舉,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為有力提升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水平。近年來,武威新建幼兒園121所,小學128所,初中23所,確保了貧困地區孩子就近入園入學。僅2020年,依托義務教育薄弱環節與能力提升項目,共投資2.07億元,為30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新改建校舍、改造運動場,購置教學、生活設施設備,有效提升了“兩類學校”辦學能力。
走進距離鄧馬營湖生態移民村不遠處的涼州區長城鎮長城小學,沙棗花香撲鼻而來,“知農園”“知趣園”“蔬果園”“葡萄廊”“爬藤廊”等飽含文化氣息的花園式校園躍入眼簾,孩子們的笑臉同盎然的花草相映,到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我校著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村小規模‘花園式學校’,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具有鄉土氣息的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交融的文化體系,使學校真正成為了學生成長的樂園。”校長馬松山告訴記者。
嚴抓控輟保學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
9月的天祝縣秋意漸濃,寒風蕭瑟。但在安遠鎮黑河灘村學生王榮先的家里,卻是一派暖意融融的景象。“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學校和老師,讓我的孫子重新回到學校,今年還考上了天祝一中。要是娃娃不學習,不念書,將來什么都干不了。”見到記者時,王榮先的爺爺激動地說。
2018年7月,在天祝二中就讀的八年級學生王榮先因為學習跟不上,遂產生了厭學情緒,輟學回家。得知這一情況后,天祝二中校領導、教師找到家長及學生耐心做動員工作,并向相關部門申請,為該生解決實際困難。在教師和家長的耐心勸說下,最終,輟學一年多的王榮先選擇到安遠九年制學校就讀。
“針對勸返學生,學校專門建立了師生結對幫扶、生生結對幫扶機制和家校聯系機制,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原因,幫助和輔導他們解決學習困難。同時,還指定聯系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交流,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調整輔導幫助措施,使勸返學生適應和融入學習環境,真正做到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心。”安遠九年制學校張鵬說。
在武威,像王榮先這樣通過勸返回到學校而發生巨大變化的學生還有很多。近幾年,古浪縣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教育、公安、民政、殘聯等部門凝心聚力,綜合施策,下大力氣,狠抓適齡兒童少年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程建和程華兄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母親因車禍去世,留下了父親和年幼的兄妹倆。2014年,兄妹倆隨父親搬遷至古浪縣西靖鎮為民新村社區。剛開始,父親把兄妹倆送入附近的學校就讀,自己在學校周邊打工照顧孩子。后來,由于生活所迫,父親只好帶領年幼的兄妹倆外出打工。
2019年4月,經學校多方核查,確認兄妹倆輟學。黃花灘初級中學的教師立馬前往古浪縣西靖鎮為民新村實地尋訪,但結果令人失望,大門緊鎖,屋內空無一人。經當地村民和村委會的多方努力,學校終于聯系到兄妹倆的父親,并順利勸說他們回來上學。在各方努力配合下,兄妹倆又開始了他們向往已久的校園生活。如今,哥哥程建順利考入高中,妹妹也步入了八年級……
教育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控輟保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和教育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武威不斷建立完善控輟保學聯控聯保責任制度、約談制度和管控成效通報制度,構建“教育管理部門—鄉鎮政府—村委—學校—教師”五級聯動控輟保學機制,各有關責任單位合力實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和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實施“一戶一策”“一生一策”方案。同時,積極協調公安、扶貧、殘聯、衛健等部門以“過篩子”辦法,持續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學籍、戶籍、建檔立卡、殘疾情況、兜底保障等數據信息進行核查、比對,認真排查解決信息不匹配、不一致以及無戶籍上學和“錯、重、假”戶籍上學等問題,確保了底數清、數據準。截至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孩子沒有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輟學的現象,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99%。
堅持送教上門
圓了殘疾兒童少年“上學夢”
今年8歲的浩軒(化名)家住民勤縣三雷鎮,因腦部發育遲緩,并伴有語言功能障礙,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交流。民勤縣特殊教育學校安排4名專職教師每周送教上門,有計劃、分階段對浩軒進行運動、感知、語言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訓練。每次送教上門,教師們還帶些學習用品和兒童食品,這也是浩軒最開心的時刻。
“老師們每周都來我家教孫子識字、認數,孫子發音清晰了,性格也變得開朗了,比以前愛笑了。”浩軒的爺爺高興地說,在送教老師的努力下,孩子一天一個樣,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實際上,早在2016年,民勤縣便開始了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工作的嘗試和探索,通過建立完善送教上門工作機制,推動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康復機構教育、學校教育的相互融合機制,實現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縣域全覆蓋。為保障送教質量,民勤縣特教學校還針對實際情況,制定送教上門實施方案,組建送教上門教師團隊,組織開展送教上門培訓;并與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合作,到康復機構共同開展教育服務。
無獨有偶,天祝縣按照“一生一案”要求,由屬地學校根據學生殘疾等級、認知程度、接受能力等具體情況,分類制定送教方案,指定專人定期送教上門,并為每名送教兒童贈送一臺平板電腦助學,保障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接受義務教育。與此同時,天祝縣教科局組建了管理團隊、服務團隊、助教團隊,通過遠程網絡直播送教的方式,幫助這些孩子們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讓他們感受到了“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溫暖。
涼州區河東鎮九年制學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該校服務范圍內有15名殘疾兒童,其中10名孩子,原本可以選擇到涼州區特殊教育學校就讀,但由于家庭原因和孩子身體、感情認知等方面原因,該校決定采取隨班就讀為主、社團活動支撐、設立特教班級輔助的方式,解決他們的上學問題。學校開設了“黨員愛新課堂”,由校長樊龍山帶頭上課,隨后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其中;籌措10萬資金,設置了特教資源教室,配備了跑步機、沙盤、三站位訓練器等特殊教學器材和玩教具,并專門組織教師編寫益智社團校本教材,指導殘疾學生開展益智社團活動。
特殊教育的發展是衡量教育普及和均衡程度的重要標準。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扶貧政策,確保重度特殊兒童不因身體殘疾而輟學、失學,近年來,武威市初步形成了以普通中小學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特教班和送教上門為輔助的特殊教育發展模式,保障了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讓家長、孩子都感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關愛與溫暖,激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的信心。目前,全市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93%。
此外,武威還建立了勸返復學學生、單親家庭學生、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學生、家庭遭遇重大變故學生、殘疾兒童等六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管理臺賬,由學生所在學校指定專任教師采取“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等多種方式,提供學業幫助、心理輔導、困難資助等多項服務的同時,鼓勵、督促這六類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社團活動,讓每一位孩子在社團活動中找回自信,也讓這些孩子和其家長在幫扶活動中感受到教育脫貧攻堅帶來的成效,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精準資助學生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8月13日,家住天祝縣的李林霞早早來到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辦理點排隊領表,她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今年已是博士第二年。從剛考入大學時,李林霞就申請了生源地助學貸款。“幾年來,生源地助學貸款給我的生活和學業帶來了很大幫助,同時也讓我有了繼續深造的勇氣和信心。”李林霞激動地說。
一提及孩子和資助政策,家住民勤縣蘇武鎮蘇三村八社村村民劉鳳蘭的目光里多了幾分自豪:家里一共3個孩子,大兒子去年從蘭州城市學院畢業后己在西安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老二和老三在民勤一中就讀,學習成績都不錯。
“真心感謝黨和政府!如果沒有資助政策,我的3個孩子不知道會是什么樣,我們家也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劉鳳蘭告訴記者,其丈夫前幾年由于車禍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全家僅靠她一人打工維持生活。
得知她家的情況后,民勤一中專門為每個孩子免除了學雜費,申請了每學期1000元的公益補助和學校的貧困生專項補助,解決了孩子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將來不管如何,我都要咬牙堅持讓孩子們讀完大學,讓他們有一個好的前程,也要讓他們學會感恩,不要忘記成長路上的資助和幫助。”劉鳳蘭說。
李林霞和劉鳳蘭的孩子上學的故事,是武威市所有受助學生的縮影。近年來,該市在嚴格落實獎、助、貸、勤、免、補等各級各類資助政策的同時,制定出臺了“一攬子”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精準扶貧政策,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學前覆蓋至研究生教育,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
據統計,2016年以來,武威共發放學前教育免(補)保教費、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學生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普通高中助學金、中職學生免學費資金、中職助學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就讀省內高職(專科)院校免(補)學費和書本費資金5.67億元,受益學生45.59萬人次;落實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4.7億元,受益學生7.6萬人次;發放義務教育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生活補助1.34億元,受益學生16.51萬人次;為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發放營養餐資金3.34億元,受益學生45.52萬人次。
“通過精準落實學生資助政策,不僅解決了貧困家庭子女上學費用問題,減輕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提高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馬生威說,得益于這一項項精準資助政策,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學生接受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并幫助他們完成了學業,許多貧困家庭的面貌得以徹底改變,有效而堅決地阻止了貧困的代際傳遞。